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国际窗口

王丹

在台湾的中国政策中,关于大陆民主化的思考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台湾于此没有施力之处。台湾当局应该着眼于未来,积极推动大陆的民主化进程。只有中国实现民主化,台湾才可能与之建立正常的关系。 

严家伟

中国当局一向说“生存权是最重要的人权”,但为什么要将逃难求生的北韩人送给当局去虐杀?两个号称“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一方如此残酷、野蛮;而另—方则熟视无睹,助纣为虐。

王丹

蔡英文虽然败选,但是她的高人气似乎并未减退。她在选后坚强镇定,甚至连马英九都一再赞赏。这样的人气如果能够继续维持,到了2016年,可能会凝聚成一种“还小英一个公道”的集体心理,那将是蔡英文胜选的利器。

乐于密

中国区别于民主国家的主要之处,被叫作中国“特色”。所谓“特色”实际上就是前苏联的政治制度,实际上这种制度是前苏共的发明,一点都不“中国”。中美关系的根本障碍,就是中国当局顽固地坚持“苏联模式”。

王丹

台湾总统大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蓝绿双方的竞争始终拉不开距离,是历次选战最激烈的一次。再有,这次选战与过去几次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双方在两岸关系上都没有大力操作,而更着重经济。

王丹

宋楚瑜、林瑞雄正式成为总统候选人,至此沸沸扬扬了多时的国亲合作已经失败,“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格局形成。台湾大选开始了三国演义般的新格局。

王丹

由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同,两岸的大学生确实存在很多的差异。但是,既然两岸学生的交流势不可挡,有差异就是一件好事。毕竟,差异的撞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提高的契机。

王丹

记忆不仅是文字,也是图片和空间。记忆,不应当仅仅是事件和人物,也应当由日常生活组成。当我们回顾党外运动的时候,多是严肃的历史论述,而鲜少比较生活化的一面。

王丹

高房价问题、征地问题,台湾也都曾发生过,但是台湾和大陆的解决方式截然不同,其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制度。再,文章介绍了大陆一些御用学者到台湾以后大放反民主之厥词,其嚣张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王丹

民主发展也是一个社会成熟的过程,不仅政党,媒体也应当扮演正面推进的角色,在这个方面,我认为台湾的政治领袖及媒体,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

王丹

尽管更一审结果逆转了扁案的结果,但是了解台湾司法与政治现实的人都持观望的态度来看待后续的发展,因为这还并不是扁案司法之路的最后一站。

王丹

一、 台湾的“六四”记忆

今年中国大陆“六四”22周年的当天,台湾一批青年学生要在自由广场举办纪念活动。更加年轻的一代,对于“六四”之与台湾的关系已不很能了解,但是回顾一下历史的话,还是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林柏仪

有识者经常提出,要深化民主,单靠制度性的选举代议是不足够的,而更要由下而上地发展“公民社会”,或要有深具活力的社会运动领域,让有参与性格的“公民”得以浮现。实际上,这正是台湾民主化历程的另一向度。在台湾民主化的经验中,除了明显自1980年代末以来建立了普遍性的选举民主制度外,同一时期解除了戒严,而使得各种社会力得以公开地发声,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百花齐放,是观察台湾本土民主发展时的另一关键。

这些投身在社运实践中的运动人士,也是某种民主运动人士。他们普遍相信单靠选举民主无法解决各种受压迫人民的问题,特别当此种压迫是结构性所造成时,除非一方面改变国家、一方面改变社会,才有克尽全功的可能。目前回头来看,这二十余年的社运实践经验,也值得与选举民主一同纳入批判性的检视当中。

以下我将继续试着透过大量引用相关学者的批判观点,来呈现台湾学界在对选举民主批判之外,对社会运动的批判反思。我发现对选举民主的批判,也将连结到对社会运动发展的针砭。两者之间的问题实际上有着紧密的连结关系。

林柏仪

民主社会如何可能?这是在台湾历经1980年代末全面开放各级民意代表选举20年以来,批判社会科学界关注的一项核心议题。究其原因,在于诸多学界有志之士观察到,尽管台湾的选举政治对于民主发展有所帮助,却也存在着巨大的局限,甚至掩盖了根本的压迫实质。现实的状况是,制度上的选举持续进行,甚至席卷了诸多社会的动能,却不足以响应民主政治的理想。

怎么超越既有承继的形式民主,到达能培养人民积极发声、去除压迫的民主理想彼岸?这已成为不少进步人士共同意识到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年底的台湾社会学年会规划了一场“民主社会如何可能:二十年台湾经验的反省”座谈会,试图论述这一“大哉问”。该座谈的与会者包括了诸多台湾关注民主发展的学者,其成果于2009年由台湾学术刊物《思想》第11期刊出。除此之外,近来亦有多名学界人士围绕此一议题提出观察或批判,散见于各类学术或政论刊物。

林柏仪

台湾的民主发展经验,若自1980年代末解严、全面开放选举起算,已有20余年。这些经验,能带给中国或其它国家的民主运动什么样的启示吗?又反映出了什么样民主制度的局限来?抱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我尝试着探讨“台湾民主经验的启示与局限”这一大问题。

选举民主在台湾

去年12月,台湾才刚结束了五个地方县市长及民意代表的选举,一转眼,各方政治人物又开始马不停蹄地要为下一波的立委选举,以及2012年的总统大选做准备。从民调到提名候选人、整合派系、造势、拜票……选举活动几乎已是台湾政治发展的最大核心。在台湾打开电视,三分之一的新闻都和选举有关,且越到选前越加炙烈。各种政策的宣布或论辩,也和选举考虑息息相关。毋庸置疑,这套以选举做为民主中心的游戏,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萨尔曼•拉什迪

亲爱的廖亦武:

正是由于你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的写作所具有的开创性和生动性,使你在全世界拥有很多崇拜者,在美国这儿也有不少,你当然最配得上这把空椅子了。

由于这把空椅子象征着中国政府试图压制你的声音,所以最毋庸置疑的是,你和你的同道刘晓波、艾未未、冉云飞以及其他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活跃人士一样,是最不该被如此对待的——他们目前也被中国政府压制而无法向你的国家和全世界的观众发出他们的声音。

简而言之,我们想念你。数月来,我们一直期待着能欢迎你前来出席在纽约举行的2011年笔会世界之声文学节,并在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活动中表演。你的政府拒绝你前来与会,不仅再次侵犯了你受中国法律和国际法保护的写作自由、言论自由和旅行自由的权利,而且也侵犯了我们亲自见你、听你的权利。我们认为你的缺席——我想,这是对你的文字力量最有力的证明。

希望你知道:我和所有美国笔会的同事们将与你站在一起;我们将继续抗议任何限制你自由写作的企图。

萨尔曼•拉什迪 敬上

廖亦武

拉什迪曾因为写作《撒旦的诗篇》,被伊朗的霍梅尼追杀,他的头值500万美元。在1980年代,我还是个青年诗人,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就被深深震撼。

能够得到如此勇敢的作家的第二次邀请,我感到极大荣耀,虽然我不能远赴重洋去纽约。虽然国家牢笼禁止了我,虽然我的朋友冉云飞、刘晓波和艾未未正在受难。

为我呼吁的纽约文学节的作家们,我们不能见面,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2010年在挪威的某个会场,曾经有我的老朋友刘晓波先生的空椅子。但愿我的写作,我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见证,能够配得上你们在开幕式上为我而设的那把空椅子。

谢谢你们。

中国作家:廖亦武

2011-04-25

孙乃修

(续第46期)

像个任凭满嘴狂言的江湖郎中拿捏把玩、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可怜病人,古巴的经济由狂热走向灾难,由纠偏走向摇摆,由革命觉悟走向物质刺激,由取缔私营经济到允许小型私人买卖复活,出现私人摊贩、私人旅舍、私人小店、自由市场,为人民打开一扇放生之门;为卸去经济包袱,由大锅饭转向私有经济,又怕经济自由导致政权危机,于是收紧经济自由、回到中央掌控。政策忽左忽右摇来摆去成为政治权术,根在个人权欲私心患得患失。

卡斯特罗大概是最热爱演讲、最浪费言语的人。他可以连续十几个小时挥舞拳头不停谈话,在群众大会上滔滔不绝演讲五六个小时是常事。不过,如果剥掉演讲里那些激烈情绪、人身攻击和陈词滥调,诸如革命、敌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那些话语就成了一堆泡沫。如果他那些滔滔言语果真字字珠玑,他那些激烈鼓动真能变成仓仓稻米,让人民吃饱肚子,挺直腰杆,活得尊严,那该是古巴人的何等福分!50年来,他夸谈革命、大骂敌人,可怜的古巴却江河日下,史无前例地变成高度贫血、通体枯干的垂危病人,需要外资外币来输血救生。

孙乃修

(续第45期)

卡斯特罗,这个7年前投身议会选举的年轻人,现在靠武装起义获得政权。以暴力手段推翻暴虐政治,从理论理性角度说,具有天然合法性,但是有变质的危险性。推翻专制体制,是为建立以人权和民主为根基的文明社会,而不是建立新的专制。眼下,暴政的倒台和革命的胜利来得这么快,这对一个33岁的青年来说,似乎太轻易。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的行为很快显示出心智和性格的重大缺陷。从少年时代以来他那种强烈的专横意气、暴怒脾气和偏执性格,正是何塞马蒂70年前从领导独立战争的两位将军身上敏察到的东西。这种性格缺陷加上勇气十足而刚愎自用、知识浮薄却口若悬河,为他重蹈前人专制之路提供心灵沃土。

他和战友们立即展开两项事业:社会变革和政治迫害。第一年,新政府发布了1500多项法令,加速推动社会变革,颁布土地改革法案,没收国人财产,没收外国人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开展医疗卫生和扫盲运动,在全国实施免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