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两岸大学生的比较
尽管社会上还存在种种争议,但是开放大陆生来台,恐怕已经成为马英九政府势在必行的政策。最快的话,我们在今年就可以看到具体措施的落实。面对即将出现的新的挑战和冲击,台湾的大学生要如何因应呢?我想这首先要从两岸大学生的对比说起。
去年我有幸在政治大学客座教书一个学期,与台湾学生有直接的师生关系;而我本人出身自大陆,在美国留学期间也与很多大陆同学有过接触,因此有一些感想,可以抛砖引玉。
首先,大陆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与台湾学生大不相同。在大陆,考上大学,或者毕业后有一个好工作,对很多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他们能够帮助自己的家庭摆脱贫困的唯一道路,对他们来说,功课好坏涉及改变命运的事情。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一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家庭甚至当地村庄的荣耀。而在一个相对更为富裕的台湾社会,学生上学念书的这种社会功能远远不如在大陆那么凸显。于是,就产生了经常被台湾的师长拿来批评台湾学生的“不如大陆学生用功”的现象。我必须承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导致这种现象的社会背景。因为,一旦这样的背景有所改变,这样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事实上,现在在台湾念书的大陆学生多为学校选拔派遣的所谓“公派交换生”,一般而言,他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或者学生干部,否则不会受到学校的重视。然而,一旦开放大陆学生来台,公派变为私办,会有更多因为经济实力优厚,不在乎台湾的学费高于大陆的学生来台念书,他们因为家境优渥,其用功的程度是否还能起到激励台湾学生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就很值得怀疑了。
其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就业的知识,更重要的目标还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公民,这里就包括自由思想的引介,社会责任的培养甚至是人权观念的建立等等。而这样的教育内容,离不开社会制度作为支撑。
台湾作为一个已经出现两次政党轮替的社会,其政治进步的成果也体现在教育中。而大陆,在民主化进程上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台湾。这使得两岸的大学生,在一些基本的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前不久收到一封台湾学生的来信,其中提到的事情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冒昧引述其中的一段:“这几天和中国同学的谈话,更让我觉得能够自由的各自表述,促进沟通了解,是多么的重要与珍贵。这学期有10名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生来本所,我很大胆的跟他推荐刘晓波的新书《大国沉沦》和余杰的《从柏林围墙到天安门》。然而,他只过了一周,就迫不及待还给我了,并说‘那里头都是要颠覆政府的意识形态,不予置评’匆匆离开,还说‘不希望我们再多讨论’。我忍不住说‘我不觉得他们是要颠覆政府耶,里头也从没说出这四个字,只是提出批评的意见,希望社会能够更好而已’,他回答‘要颠覆政府的意图不用说出口,看言论就知道了’。我不管他迫不及待地要离开我们的谈话,追上去说‘一个政府无法容忍批评的意见,有批评意见的就要被抓起来关,你觉得这样对国家政府的进步是好的吗?’然后他便离开我们的谈话。”
从这样的对话可以看出,台湾学生在社会变化的背景下,已经把一些基本的人权和民主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也许不能长篇大论地论述,但是这种对权力与权利的理解已经成为基本的思维模式。对于大陆学生来说,政治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禁忌,是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的话题。坦率讲,这是大陆学生不如台湾学生的地方,因为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等于失去了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不难预测,在大陆学生更多地来到台湾之后,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冲击是大陆学生必然要面对的。如果说,竞争加强是台湾学生面对大陆学生所要应付的挑战的话,平衡自己的政治观念就是大陆学生面对台湾学生要应付的挑战。
最后,我还要简单谈到的,就是作为年轻人,两岸的学生在性情上的表现也是有明显差异的。
台湾的学生成长的阶段,台湾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等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足的社会里,于是会显得比较单纯。所谓的草莓族就是一个写照。一般而言,台湾的学生比较有人情味,待人热情,人与人之间的防范心理比较少,同情心很强,对老师的态度也很亲近甚至是亲昵。我那个班的学生在学期结束的时候送给我一个大卡片,上面居然写的是“给丹宝贝”!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但是也觉得很温暖。
相对来说,大陆的学生比较严肃一些,日常谈论的话题比较倾向于具体的生存压力或者是现实关怀。由于竞争激烈,大陆学生的人际关系来得不是那么轻松,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比台湾学生明显。但是我也要指出,相对来说,大陆学生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他们的国际观比台湾学生更为开阔,对国际问题的关注也更为积极。
总之,由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同,两岸的大学生确实存在很多的差异。但是,既然两岸学生的交流势不可挡,有差异就是一件好事。毕竟,差异的撞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契机。我希望两岸的大学生都能积极把握这个契机。
http://biweeklyarchive.hrichina.org/article/1265
关于我们
本刊将秉持理性、平实的方针,报道中国的人权状况和民众的维权活动,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同时普及宣扬人权理念,系统介绍国际人权法律知识和维权案例,推动法制建设,扩大公民社会的空间,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服务。
过往各期
六四专题
搜索
热门转载

-
时事大家谈:赞“一士之谔”,中纪委反击中宣部?
-
小品:讨伐任大炮
-
魏京生: 任志強很勇 如同自己當年
-
任志强: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式分析
-
微自由: 任志强微博被封
-
《大炮有约》01 尼玛开撸,戴上头套谁敢惹咱俩
-
《大炮有约》任志强:不怕向任何人开炮
-
【中国情报】肃清微博大V | 中国走向法西斯二次文革? 20160301
-
批习「媒体姓党」遭清算 任志强微博被封 学者:已到二次文革边缘
-
党媒批任志强暴露党群对立

-
国土国家在茅于轼手里吗?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