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经济选民决定输赢

王丹

台湾总统大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蓝绿双方的竞争,从民调上看始终拉不开距离,反映出这次选战是历史上最激烈的一次。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次选战与过去的几次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双方在两岸关系上都没有大力操作。

回顾台湾的过去几次选举,无不是以族群问题和两岸关系作为攻击对手、拉抬己方声势的基本手段。2004年陈水扁、吕秀莲争取连任,面对国民党推出的连战、宋楚瑜强棒,由李登辉登高一呼,在全台发起“牵手护台湾”行动,当天有将近200万人走出家门,上街参与活动,声势之浩大前所未见,成为最后民进党小胜的关键造势行动,也成为台湾选举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

2008年民进党推出谢长廷、苏贞昌争取延续政权,但是兵败如山倒,其中两岸议题也是关键因素之一。陈水扁任内在两岸关系上始终没有能平稳处理,甚至连美国都表示不满,很大程度上使得中间选民对于未来没有安定感。选前几天,代表国民党出征的马英九,不仅多次激情表示自己是台湾人,而且提出了“不统,不独,不武”的明确的两岸政策,我个人认为除了陈水扁任期最后爆发的所谓贪腐问题之外,这是马英九能够大胜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时间到了2011年底,国民党民进党再次捉对厮杀,情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国民党阵营方面,本来,“不统,不独,不武”已经是非常明确而清晰的两岸政策,但是马英九突然抛出了新的两岸政策,就是推动“两岸和平协议”的签订。这个动作一做出来,引起外界大哗,因为这很容易让外界担心会改变现状,而大部分台湾人是倾向于维持现状的。因此,这个画蛇添足的政策出台以后,马英九的民调呈现下滑,而民进党乘势追击,蔡英文的声势追额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国民党来说,回避两岸议题就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了,否则一旦回到关于“两岸和平协议”的讨论上来,国民党很难解释清楚。

在民进党方面,两岸关系、中国政策一直就是罩门。台湾主权本来是民进党的号召旗帜,但是在台湾蓝绿阵营几乎旗鼓相当的格局下,中间选民就成为两党必争的关键少数。可是对于中间选民来说,对于民进党的两岸关系政策始终持有怀疑态度。在这样的情势下,对于民进党来说,在两岸关系的问题上,与其提出来被质疑,不如采取回避的立场,这叫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前蔡英文曾经提出“两岸之间和而不同”的主张,但是让别人摸不清真实意涵,后来也就不了了之。这也反映出民进党确实很难拿出一个有新意又具有吸纳中间选民的新的中国政策来。

国民党和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各有罩门,都采取相对回避的立场,某种程度上讲对台湾是一件好事。因为两岸议题最容易引起双方的情绪对立和非理性反应。那么,离开了两岸议题,这一次选举,什么议题是最关键的因素呢?我认为台湾的选举,已经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那就是经济选民会成为关键力量。

长期观察台湾南部地区政治生态的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所教授汪明生,最近在台湾竞争力论坛举办的两党廉政政绩比较研讨会上就指出,现在南部的亲绿电台,已经不再谈统独,而是直接诉诸人民生活感受。他说,国民党宣扬的ECFA,从北部观点是引进活水的关键,但是南部有很多人却认为,对南部一些产业弊大于利。汪教授最后的结论是,有些民众对于经济的感受,已经超越对于是非价值的判断。对于他的结论,我们或许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我认为他的观察还是非常准确的,那就是,原来选举中的统独热情已经降温,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甚至是股市的涨跌。

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国民党,把胜选的希望,很大一部分寄托在台商的回流上。最近台湾首富、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搭乘私人飞机,到台中、澎湖、高雄,四处为特定候选人助选,背后代表的就是台商对于这次选举的介入。在中国的“全国台企联”会长郭山辉预计这次至少会有二十万台商回去投票。民进党前主席、有丰富选举经验的许信良也认为,台湾蓝绿政治板块已经相当稳定、变动不大,与中国有生意往来、去中国设厂、到中国工作的“经济选民”,将是民进党是否能够再次执政的必争选票,而这类“经济选民”人数大约是一百万人。但是这一百万台商中,并非全部是支持国民党的。很多支持民进党的台商选择沉默,但是在投票时还是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因此台商成了这次选举的一个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