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思想争鸣

王天成

(续第41期)

第二章 民主转型的政治过程

三、转型模式

3.1 速度模式

迄今还没有人从速度的角度划分民主转型模式。虽然在谈到某个特定的转型时,学者们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时间,经常提到其速度的快慢,不过并没有人将时间、速度上升到转型模式和类型的高度予以深入考察。“时间有众多的角色和面孔,是政治领域的一个主要游戏者。然而……无论是总论性的政治科学还是关于民主的专门研究,都没有给予清楚、系统的注意”(注1)。

王天成

(续第40期)

第二章 民主转型的政治过程

二、政治过程

2.1民主化

任何关于民主转型的研究、思考,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民主转型”。对此认识不清,正是国内许多学者关于中国转型路径的论述陷入混乱、软弱的根源之一。前面说过,民主转型包括两个阶段、两个维度,即自由化与民主化。自由化先于民主化,但为了叙述方便,在此先讨论民主化。首先介绍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关于民主化(democratization)的定义。

王天成

第一章 引言:简论建立民主工程学

一、路径的困惑

中国正在经历第二波争取民主共和的努力。在当今中国发生的所有事情中,也许没有什么比这一努力更重要了。第一波努力滥觞于清朝末年,所取得的成绩既显著又有限,到了1949年共产党人接管政权,则彻底灰飞烟灭。在历经30年极权主义统治之后,也就是70年代末,第二波努力发端了,延续到现在仍然停留在呼喊阶段。这是浴火重生的新启蒙时代,自由、民主、共和、宪政等原则再次得到阐释传播,今天已然上升为民间主流话语。

杨光

很少有人将梁启超与宋教仁相提并论。的确,表面上,这两个人很不一样。很久以来,我们习惯于按照“哪个阶级、哪条路线、哪个司令部”的政治分类来论人说事。按这套分类标准,梁启超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或“腐朽没落的士绅阶级”,走的是渐进改良主义路线,是光绪皇帝和康有为那个司令部里的人;而宋教仁据说是“民族资产阶级”,走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是孙中山和黄兴那个司令部里的人。

范亚峰

根据我的观察和总结,从2010年8月以来中国民主化进程出现了五个重要变量。第一个是8月到10月的温家宝的八次政改讲话。这八次讲话,实际的东西不是很多,比较虚,但是毫无疑问是体制内一个比较重要的姿态。所以我觉得,对于温还要再观察。温的实效是体现在五中全会上,如果温真的有所动作的话,五中全会一定会有一些变数,如果相反,五中全会没有任何变数,那么温的政改姿态的真实性是值得考虑的。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同意陈卫的提法,就是对温不宜抱太高的幻想。

胡平

关于非暴力抗争,我已经写过不少文字。这里,我再做一些补充。

孙乃修

(接上期)

1925年2月,鲁迅借“青年必读书”的题目,号召少看或干脆不看中国书,与胡适“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观点对抗。同年3月,鲁迅写《通讯》,不点名地诬蔑胡适5年前提倡认真读书、研究学术、再造文明的文化观点和蓬勃兴起的文化热潮:“前三四年有一派思潮,毁了事情颇不少。学者多劝人踱进研究室,文人说最好是搬入艺术之宫,直到现在都还不大出来……乃是他们所公设的巧计,是精神的枷锁”云云。

孙乃修

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橥个性尊严和人格观念,显示反叛传统,追求现代文明的新文化性格,在随后三五年间,展开对西方现代思想文化的输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李劼

最近的中国政治热点话题,无疑是温家宝的做秀。尤其是在深圳的有关政治改革讲话,掀起不小波澜。有趣的是,最严厉的批评,还不是来自企图回到文革时代的毛式左派,而是持自由主义立场的异议者,扔给他一顶影帝的帽子。

陈子明

多年以来,在海内外的中国民主运动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但是从世界上各种反对运动的历史来看,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这些流派的主要分界线是什么?有人说是左派与右派的分野,有人说是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分野。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取消派与行动派的分野。下面分述取消派的两个种类与行动派的三个分支,进而讨论“政治演练”——这是我在今年8月30日与朋友聚会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林柏仪

当我们思考中国未来的政经发展究竟会朝向什么方向时,我们值得从青年们的“思想”角度来考察。究竟中国的年轻人是认为中国应当要改变成什么样貌?他们对当前的中共政权有什么样的想法?特别是那些有着“不满意识”的青年,究竟怎么思索中国的未来?他们的思考内容,预设了下一波中国改革的挑战来源与可能,值得我们重视。

杜光

重建文化在当代中国有特殊的意义。文化的积累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一是吸取其他民族的文明精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成为近现代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却排斥了两个正常的文化来源,一方面,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一概斥之为“封资修”,大破“四旧”,批儒批孔,同时,又把学习国外先进文化,上纲为“崇洋媚外”;至于以传承文化为使命的知识分子,则被丑化为“臭老九”,宣扬“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最无知”等反文化的蒙昧主义。专制主义的全面复辟,带来专制主义文化和文化专制主义,同时又容纳了本民族和外国的文化糟粕,导致文化的衰落和道德的沦丧。迄今为止,文化蒙昧主义仍然笼罩在社会的上空。

范亚峰

到2010年7月,改革体制终结同时逐渐发展出来的维稳体制已破绽百出,民间维权抗争的力度、持续性都不断提升,维权运动中积累的规则和资源正在生成新的体制化框架,可将之称为维权体制。而维稳体制的打压能力不断下降,不得不从全面防御转为重点防御,从全面打压转为重点打压,刘贤斌案就是重点防御和重点打压的精心策划与设计。

焦国标 编译

(接上期)

3、通过工作小组(自选和随机两种)和非正式讨论(咖啡间歇和工 作餐会)进行比较。先把5个专家小组成员分派到5个不同的工作室,然后让课程参加者根据该专家所代表的思想流派,自主选择到他们最喜欢、感到最舒服的专家那里去结成工作小组(他们被告知,“随自己的心意”选择他们想要加入的工作组)。这便是自选工作小组。每小组为每次会议选出组长和秘书各一名,一位学术顾问始终在现场指导。每个小组要用沟通的反应模式讨论国家的一个核心问题和不同的观点,然后提出一个或数个(他们愿提多少就可提多少)解决方案。组长指挥大家互动,至于秘书是否做备忘记录,如果做,是否要把所做备忘录分发给其他参加者小组,每个小组可自行决定。自选小组的目的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他们自己所属思想流派的“避难所”。脾胃大体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是一个在比较安适的心理氛围中巩固他们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的好时机。为了促进信任,自选小组是唯一不予录像的学术活动。甚至在即将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关键时刻,仍然鼓励大家使用沟通的反应模式,以便他们把支撑其观点的理据和原因彻底暴露出来。

滕彪

(接上期)

四、维权的政治化与非政治化

我想这是在公民维权领域里最有争议性的一个话题,也很值得去讨论。在争论中,实际上有很多概念混淆的地方,形成鸡同鸭讲,自说自话。首先要理清楚维权运动中“政治化”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概念、词语和现实不是一一对应的东西,它不是像我手里的这支“笔”,能看得到、摸得着,毫无分歧。一个概念的确切含义要看它在具体语境当中的含义,要看它是如何被人们使用的。我说的“政治化”和你说的“政治化”的语境可能不一样,我所理解的那个含义跟你不一定是一个东西,所以一定要看哪些文本里面提到了政治化,它有什么样的语境(上下文)。

焦国标编译
(接26期)

十一、如何确保课程参加者及其混合比例的正确

什么类型的个人适合参加这个课程?课程参加者群体中各界各类人士的混合比例应该是怎样的?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对于确保国家稳定策略研究方案的成功至关重要。第一步,执委会通过实力评估图表,先划定一个各机构潜在参加者的圈子。各目标机构的最高领导人不是最理想的课程参加者,因为这些人很难保证有时间出席一个持续9个月的课程。因而我们的目标定在次高领导层中具有下述特征的人:

杜光
(续上期)

五、文化改革的目标模式——文化自由化

文化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其成果,说得具体一些,是人类追求自身完美和社会完善的表现及其成果,这些成果的积累就是文明。

一般说来,文化和自由是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文化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自由度,而社会的自由度往往有赖于文化的进步。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忙于争霸称雄,给文化学术提供了比较自由的空间和比较宽松的环境,诸子百家讲学授徒,各抒己见,带来了文化的空前繁荣,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比宏富的文化遗产。民国初年,政客和军阀粉墨登场,他们为了争地盘争权力,放松了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界的控制,加上西学东渐,人们求知若渴,于是便出现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滕彪

昨晚接到北京市公安局国保的电话,他说:明天你要讲什么东西?你能不能不讲?我说:我接受了主办方邀请,不能不讲。为了能讲成,我说:你放心吧,我会注意尺度、把握分寸。所以我一会儿在讲的过程中,如果有没把握好分寸的地方,请大家鼓掌或者眨眼睛来示意——像李庄那么眨就行。陈有西律师说李庄案开庭时,李庄眨眼睛给律师,示意什么都别说了。最近唐吉田、刘巍律师他们因为代理一个案件而被说是扰乱法庭秩序,北京司法局竟因此要吊销他们的律师证,那案子也有一个眨眼睛,不过是旁听席上一个“610”人员给法官使眼色,他一眨眼睛,法官就打断律师或者被告人谈话。

杜光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个时期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有严重的缺陷。不但政治体制改革停顿不前,经济体制改革也进入歧途,改革的成果为权贵豪强所攫取,亿万公民不能分享改革创造的好处,却要承担改革缺陷所带来的苦难;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动荡不安;总之,在表面繁荣富强的掩盖下,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可以说,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狭小逼仄的死胡同,要转身回头,非常困难。

当年人们欢天喜地地迎接由农村的包产到户所引发的改革热潮时,谁能料想到改革会导致这样的局面?

焦国标 编译
(接上期)

会议第二阶段:选定五个最需要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咖啡间歇之后,圆桌会议继续进行。与会者被要求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五个国家权力部门之下25个最需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投票后,统计结果显示在屏幕上——每个部门之下得票最多的前5个问题(五个部门共25个问题)保留在大屏幕上。

现在,每个与会者被给2分钟时间“推销”在自己看来最值得优先考虑解决的国家问题。到这一轮结束时,多数与会者已经筋疲力尽。这是预先设计的一部分,为的是让与会者在最匆促的状态下凭直觉选出最为优先的问题。最后,与会者公开举手表决,确定五个部门之下哪一个问题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如此以来,五个部门得到5个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这5个问题便是国家稳定策略研究课程之课程表的核心问题。这5个问题被正式宣布后,国家问题圆桌会议即告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