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危地马拉和平转型的技术操作步骤(之四)
十一、如何确保课程参加者及其混合比例的正确
什么类型的个人适合参加这个课程?课程参加者群体中各界各类人士的混合比例应该是怎样的?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对于确保国家稳定策略研究方案的成功至关重要。第一步,执委会通过实力评估图表,先划定一个各机构潜在参加者的圈子。各目标机构的最高领导人不是最理想的课程参加者,因为这些人很难保证有时间出席一个持续9个月的课程。因而我们的目标定在次高领导层中具有下述特征的人:
1、有记录证明确有领导才干(有领导之名而未展其与名相符才干的 人,我们不予考虑)。
2、足够成熟无畏,而且仍然年轻,愿为理想奋斗。
3、是他们机构里冉冉升起的新星,上升轨迹清楚。
为招募国家稳定策略研究课程参加者的合适人选,我们采用了下述两个重要手段:
手段一:走问各机构的“实际领导人”。比较传统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倾向于相信,只有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才能更好地代表他们的实际利益。我们走访国家问题圆桌会议上被代表的每一个机构或部门,目的是确保国家稳定策略研究课程的目标和动力都能被每个机构里有权选送本机构利益的代表来参加课程的拍板人清楚明白地了解。我们务必使每个拍板人意识到,毕竟这是一个“实验”,一个有可能重新界定危地马拉社会的权力结构的实验,军队将把他们最有造诣的军官选送到这个课程中来。这样,拍板人就会明白:他们自己机构或派系的参加者将在平等的位置上与未来的将军和军队指挥官互动,因而他们理应派出实力相当的人参加课程。
手段二:面试。作为最后一道合适与否的考核程序,所有已被各机构选定的潜在参加者都要接受两个技术主任的面谈,以确认他们是否与国家稳定策略研究课程参加者的档次相符。如果提供的这个人选档次不够,我们就多方沟通,努力说服其机构换送一个更合适的人选。
为了确保课程参加者的混合比例适当,我们采用了下列手段:
1、部门平衡原则。国家稳定策略研究执委会编制出一份国家核心机 构名单,并按工作内容将其归入适当的权力部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地理)之下。通过这份名单来确定参加者的比例,务使课程中各界各类人士言论分量平衡。这意味着我们要从某些较弱势的权力部门邀请更多的参加者,以转移强势部门固有的利益。
2、津贴等量原则。为了从危地马拉重要的乡村地区招募到足够优秀 的领袖人物,我们规定,每个课程参加者,无论来自哪里,收入如何,差旅费津贴和机会成本津贴的数额一律均等,避免任何暗含参加者之间等级差别的情形出现,尽量减少地域和收入因素对混合比例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觉得自己不需要津贴的人,欢迎他们把津贴捐回危地马拉制度发展基金会。
3、超额订人原则。为确保课程参加者有一个适当的混合比例,我们 超量“订购”参加课程的人员(大约超出席位数的50%),以便我们有更多自主权去选择最正确的参加者和确定最优化的机构比例和参加者比例。
国家稳定策略研究课程在中心的会议大厅开课,真正的国家英雄、前总统阿雷瓦洛的主题发言使开课仪式的正式和隆重臻于极致。大厅里座无虚席,嘉宾席前排坐着危地马拉制度发展基金会创始成员。国家稳定策略研究执委会成员端坐在大厅一端一个加高的桌子旁。57名课程参加者走进大厅,围绕大厅中间的U形桌就坐。国歌奏起。前总统阿雷瓦洛发表开课演说,他指出参加该课程的人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公民群体,被遴选出来代表社会所有部门的利益参加这个课程是无比光荣的,是在亲笔书写危地马拉历史。
开课仪式之后是高度公开的接待活动。在接待大厅门口,以国家颜色打印的国家稳定策略研究课程的课程表被广为散发。很多内阁成员、外国大使、大学校长和其他的要人,来到接待处表示关注和祝贺。如此的开课仪式和接待安排,旨在使国家稳定策略研究中心进入危地马拉的国家风景线之内,借以增强课程参加者对参加此课程之重要程度的认识。开课仪式设在周四,以便使周五的新闻报道最大化。下周二,参加者来到中心,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
十二、国际研究阶段的预期结果和达成手段
课程第一阶段即创造软信任的国际研究阶段,为期10周,预期结果如下:
1、信息方面,课程参加者对国际体系(包括它的历史、组织、核心 机构和地区机构等)、当今世界对危地马拉具有重要暗示性的事件、国外观察家对危地马拉的各种代表性看法、本阶段所涉主题和概念的标准关键词和各思想流派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原则性论述等等有一个可共享的基本了解。
2、观点方面,刻板印象打破了,每个课程参加者都把其他参加者同 伴看成是单个的人,一个有着个体的人格和性格特征的人;民族主义感情有大幅度增长。 3、观念方面,明确认识到:信息、看法和观念三者是不同的;面对 同样的信息,看法不同,做出的解释也很容易不同;沟通中的反应立场与争论立场是不同的。
4、心理状态方面,建立起软信任。要把课程参加者从沟通等同于摆 布人或坑害人这种观念和生存模式中转移出来,使之明白,沟通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信息的行为。这是一种软信任状态。很多参加者带着高度戒备的心进入课堂。在一场零和的内战中,这种心态是正常的。在此心态下,课程参加者倾向于把向他们提供信息的行为看成是其终极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损害、操纵他人和提升自己。通过一系列的培训研讨,到第一阶段结束时,大多数参加者看待信息的观点有大幅度改变,不再自动假设它背后有某种操纵性的目的,而能够从他们的绝大多数参加者同伴那里获得信息。这个结果被称为软信任。
达成上述结果的主要手段有如下几种:
1、通过主题发言(作为工具)向参加者提供信息(成为动力,产生 力量)。邀请一位信誉良好的知名学科问题专家,就选定的主题,在会议大厅为课程参加者做一场客观的“纯信息”的讲座,时间是45分钟。主题包括国际体系概论、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类。每两三次课有一位新的主题发言人为他们做一次新的主题演讲。
主题发言之后是问答互动。在此期间,主题发言人在回应课程参加者提出的问题时,要有意在客观信息里掺入自己的个人观点,旨在实现由信息向观点的转变。
2、通过专家小组(工具)向参加者提供观点(动力)。代表对上述 主题所持五个不同观点(从极左到极右)的五位专家,被安排在会议大厅的讲台上就坐。一位主持人做主持工作。每个专家小组成员要从各自所代表的思想流派的角度,向课程参加者陈述自己关于该主题的不同于别人的“主观”看法。每位专家小组成员有15分钟陈述时间。
3、通过参加者小组(工具)获悉他人的看法(动力)。课程参加者 被随机打乱,分成五个不同的小组,在五个不同的工作间与一位专家小组成员和一位学术顾问共同工作。工作小组被训练运用沟通的反应模式(说—沟通和听—理解)讨论主题及其五个不同的看法。每个工作小组选一位组长监督讨论,一个秘书负责记录工作小组的讨论备忘录。这种随机小组有利于加快“个体化”的进程。过去从不互动的人,在这种工作小组里开始互动。在对主题的反应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各自展示自己的多个侧面。每个工作小组产生的会议讨论记录,将在下次课开始时被分发给各位课程参加者(从中可以读到/获悉其他参加者的观点)。到第一阶段结束,所有参加者都已在工作小组中互动几次了。
4、鼓励非正式的交流(工具)。在咖啡间歇或便餐间歇,可以以不 太正式的形式继续进行讨论和互动,但是仍然要按照沟通的反应模式进行。通常在周三晚的9:30-11:00,还有一个15-20人的工作餐聚会。餐会有主题发言人、专家小组成员和分别来自五个权力部门的课程参加者(每部门两名)参加,欢迎课程参加者利用发言人和专家在场的机会,继续深化工作小组的讨论。下次上课时,参加工作餐的人要向未参加者扼要介绍餐会上的讨论。每个课程参加者在第一阶段至少有一次参加工作餐的机会。
5、特别演讲(工具)。如果学术主任觉得课程参加者在某一具体主 题上接受的信息还不够,会经由主题发言人或专家小组成员,安排另外的纯信息的演讲,予以补充,确保每位参加者都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共同的知识基础。
6、通过过度小组(工具)提高民族主义感情(动力)。这是一个从 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环节,其驱动力是“外界如何看危地马拉”这个主题。代表世界上三个不同地区(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的三个四人小组,依次向课程参加者讲述他们各自地区对危地马拉的看法。小组讲述之后有问答会。对课程参加者来说,这样做,既是一种教育,也是,甚至更是增进民族主义情感的重要手段。如果危地马拉受批评,他们会为国家辩护;如果危地马拉受表扬,他们为国家感到自豪。无论发生哪种情况,他们的民族主义情感都会提高,从而为进入第二阶段的国家问题研究做准备。
十三、国家研究阶段的预期结果和达成手段
课程第二阶段是国家研究阶段,共14周,旨在促进以文明的方式表达异议。此阶段预期产生下列结果:
1、信息方面,课程参加者对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包括历史、组织、 核心机构和主要人物)、国家权力五部门的现状、五个最优先解决的问题的重要背景资料和观点、处理第三阶段主题和概念的标准关键词和策略规划循环理论(策略分析、策略规划、策略评价等)有一个基本的共通的了解。
2、观点方面,课程参加者明白一个事实——很多有着不同观点和立 场的课程同伴与他们一样热爱危地马拉;对国家事务现状产生了共同的责任感,自己部门愿意为国家面临的这些最需优先解决的问题做更多努力;能够坦然面对各种观点,无论它是对抗的,是反对的,还是冷漠的。
3、观念层面,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事实,有什么样的看法就会相应 地产生什么样的观点;对你提出的解决方案,反对者和冷漠者通常要比对抗者人数多得多;国家层面的问题需要“整体”解决;对他们的参与者同伴的观点和行动背后的理据表示理解。 4、心理状态层面,通过教育达到彼此信任。把参加者从第一阶段的 软信任(接受了沟通是传达信息而不是操控别人的观念)状态推进到第二阶段的“被教育的信任”的状态。这是一种对为什么要进行沟通的道理有更精深的理解的更高级的信任状态。
对于课程参加者来说,第二阶段的挑战要多得多,因为课程已从国际问题(只间接触及参加者的自身利益)转至直接处理国家问题圆桌上选出的五个最优先解决的部门问题。五个最优部门问题已经进入参加者的利益核心,多次触及他们的个人认同。
危地马拉国家稳定策略研究课程第一课的五个问题,地理方面是作为农工经济活动的森林再造问题,经济方面是经济政策问题,社会方面是国家的整体发展问题,政治方面是民主转型过程中军队、特殊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问题,军事方面是民主社会中武装力量的角色问题。
这五大最优部门问题的排序与部门的排序相反。在危地马拉语境中,这意味着以地理问题开始,以军事问题结束。
达成上述结果的主要手段如下:
1、通过主题发言(工具)提供信息(动力)。第二阶段共安排五个 主题发言人,一位发言人就一个最优先问题发表演讲。这些主讲人都是外国人。为减少产生摩擦的潜在可能性,要求五位发言人只讲述他们自己国家在处理类似问题中的经验,不可直指危地马拉的情况。学术职员要为每一位主讲人准备一套非常具体的演讲要点,确保所谈问题的重要元素都被包含于演讲中。
主题发言之后有问答会,作为外国客人的主讲人要与课程参加者公开分享他们对上述解决本国问题的方案的看法,并且要特别强调下述问题:现在看来,当初他们的国家是不是应该采取其他解决方案?
2、通过专家小组(工具)提供观点(动力)。专家小组由一位本国 学者作主持人,邀请五位代表不同思想流派的本国专家发表他们对国家这一个核心问题的看法,比如该问题如果发展下去,结果会怎样;最后他们要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接下来是专家小组问答会。在回答课程参加者的提问时,鼓励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公开交流和“文明指点”。这个操练旨在让参加者得到一个见识“否定状态”(如何表达否定)的机会,因为当专家到他们自己的领域之外寻找问题的原因时,在责任归属上很容易出现互相指责的现象。
(待续)
http://biweeklyarchive.hrichina.org/article/514
关于我们
本刊将秉持理性、平实的方针,报道中国的人权状况和民众的维权活动,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同时普及宣扬人权理念,系统介绍国际人权法律知识和维权案例,推动法制建设,扩大公民社会的空间,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服务。
过往各期
六四专题
搜索
热门转载

-
时事大家谈:赞“一士之谔”,中纪委反击中宣部?
-
小品:讨伐任大炮
-
魏京生: 任志強很勇 如同自己當年
-
任志强: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式分析
-
微自由: 任志强微博被封
-
《大炮有约》01 尼玛开撸,戴上头套谁敢惹咱俩
-
《大炮有约》任志强:不怕向任何人开炮
-
【中国情报】肃清微博大V | 中国走向法西斯二次文革? 20160301
-
批习「媒体姓党」遭清算 任志强微博被封 学者:已到二次文革边缘
-
党媒批任志强暴露党群对立

-
国土国家在茅于轼手里吗?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