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六十年前朱光亚动员留美学生回国参加建设

姚监复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是总理温家宝建国60年前夕特别看望的四名科学家和医学家之一,他1970年开始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82年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合并,朱光亚先后出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担负起了全面领导和组织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重任。1994年3月补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执行主席、院士、党组书记,是国家领导人级别的科技界领导人。

朱光亚对中共政权的建树的贡献不仅在“两弹一星”和国防科技的现代化,而且早在他留美求学时候,就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动员留学生回国做了大量工作,并以身作则,起到榜样和带头的作用,放弃E.C.A.的救济金,留下未婚妻,回国参加建设。

1949年留美学生的思想:希望与疑虑

1950年《留美学生通讯》主编李同在《本刊周年纪念》一文中记述了留美学生盼望回国参加建设的热切希望与深重顾虑。他写道:“一个震撼全世界的革命,从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思想上,推翻了旧的、封建的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一个新的、民主的、独立的中国已经站起来。在这万里外的异乡,我们和国内同胞面临着祖国光明灿烂的未来,起着欢欣鼓舞的共鸣。”“因为中国革命的意义太深刻了,不是在日常事物或以往经验上所能觉察了解的,所以有人怀着希望,也有人抱着疑虑。”

留美学生有什么疑虑呢?李同在1949年3月4日《留美学生通讯》创刊词中说:“我们脑子里很自然地浮起了一大堆问题”,他精辟而尖锐地概括为预言式的《留美学生十二问》:

——新中国究竟走的是哪一条路?

——有没有言论集会自由?

——我们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地位怎样?

——中共会不会歧视留美学生?

——是否我们一定要受训之后,才有资格做事?

——是否我们只能埋头做事,而不能对新政权有任何批评和建议?

——我们在这里学的回国后还有用没有?

——是否新中国只要大家穷得公平,而不重视新技能、新知识?

——中共目前固然爱护人民,但在得势之后会不会把人民一脚踢开?

——会不会像国民党一样渐渐腐败起来?

——它会不会出卖民族利益?

——会不会走上南斯拉夫的路?(注1)

朱光亚领衔 57人致留美同学公开信

1950年2月27日,朱光亚为首的57位留美学人,在《留美学生通讯》上发表了《写给留美同学们的一封公开信》,热情地动员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信中对于留学生的一些疑虑和想法有针对性地作了有力的宣传,对以后一批又一批留学生归国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朱光亚等57人签名的公开信全文如下:

同学们:

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人民政府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声招呼我们,北京电台也发出了号召同学回归的呼声。人民政府在欢迎和招待回国的留学生。同学们,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还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呢?我们还在这里彷徨做什么?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二十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同学们,我们来美有的一年,有的两年,有的三年五载,都是说要“学成回国”,怎样叫“学成”呢?硕士?博士?从前硕士、博士回国可以换官做,现在可不成啦。现在新中国评定工作人员的标准,百分之五十是才干,百分之四十是工作热忱,只有百分之十才是资历。老实说,博士头衔从此吓不住人了。要空头衔干什么?

你也许说自己学的还不错,要“继续充实”、“继续研究”,因为“机会难得”,朋友!学问是无穷的,我们一辈子也念不完。老留恋这里的研究环境,恐怕一辈子也回不去了。而且,回国去之后,有的是学习的机会,有的是研究的机会,配合国内实际需要的学习不更切实,更有用。若呆在这里钻牛角尖,学些不切中国实际的东西,回去之后与实际情形脱节,不能应用,而招牌又唬不倒人,到时候真是后悔都来不及呢?你舍不得这个“机会”,为了这个“机会”,你也许在学习之余,还要做苦工出卖时间与精力,还得受人歧视,也许你已申请到了E.C.A.的救济金,也不管它以后还能继续多久,也不管它有没有政治作用,想靠它完成你“继续研究”的打算,把个人的兴趣看得太重了,太忽视了国家人民的迫切需要,这种思想太自私自利了。

你也许是学工的,留在学校里,也许在复习以往念过的课程,也许在钻牛角尖,实际工作经验则太差,朋友,你也许觉得能力不够回国干实际工作怕塌台,要想不塌台,就该早些回去,在国内现实的工厂设备材料条件之下去从事实际工作才是办法啊!不要再彷徨了,而且,我们是要从工作中学习,还怕什么“塌台”不“塌台”呢?

也许你在工厂实习,想从实际工作中得到经验,其实也不值得多留,美国工厂大,部门多,设备材料,和国内相差很远,花了许多功夫弄熟悉了一个部门回去不见得有用,见识见识是好的,多留就不值得了,别忘了回去的实习机会多得很,而且是配合中国需要,不是吗?中国有事要我们做,为什么却要留在美国替人家做事。

你也许正在从事科学或医学或农业的研究工作,想将来回去提倡研究,好提高中国的科学水准。做研究工作的也该赶快回去。研究的环境是要我们创造出来的。难道该让别人烧好饭我们来吃,坐享其成吗?其实讲研究,讲教学,也得从实际出发,决不是闭门造车所弄得好的。你不见清华大学的教授们教学也在配合中国实际情况吗?譬如清华王遵明教授讲炼钢,他用中国铁矿和鞍山钢铁公司的实际情形来说明中国炼钢工作中的特殊问题。这些,在这里未必学得到。现在回去教书恐怕再不能让你说白话,只晓得美国怎么办,怎么办,而不知道中国怎么办,还是赶快回去学习吧!

你也许学的是社会科学:政治、经济、法律。那就更该早点回去了。美国的社会环境与中国的社会环境差别很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有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所产生出来的一套社会科学理论,能不能用到刚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的中国社会上去,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严重问题。新民主主义已经很明显地指出中国社会建设该取的道路。要配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才能从事中国的社会建设,才能发展我们的社会科学理论。朋友,请想一想,在这里学的一套资本主义的理论,先且不说那是替帝国主义作传声筒。回去怎样能配得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呢?中国需要社会建设的干部,中国需要了解中国实情的社会学家。回国之后,有的是学习机会。不少回国的同 学,自动地去华北大学学习三个月,再出来工作。早一天回去,早一天了解中国的实际政治经济情况,早一天了解人民政府的政策,早一天参加实际的工作,多一天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现在祖国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我们不能彷徨了!

一点也不错,祖国需要人才,祖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祖国的劳动人民已经在大革命中翻身了,他们正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官僚资本的剥削,帝国主义的迫害,翻身站立了起来,从现在起,他们将是中国的主人,从现在起,四万万五千万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企业家将在反封建,反官僚资本,反帝国主义的大旗帜下,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一个以工人农人也就是人民大众的幸福为前提的新中国。要完成这个工作,前面是有不少的艰辛,但是,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了,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马上回去了。

学工的回去参加炼钢,筑路,架桥梁修河道的工作罢!现在全国大陆上的工地已经完全解放,建设工作已经展开,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哪里不要人?譬如说东北罢,就有不少工厂在等待着我们去,鞍山炼钢厂,沈阳炼钢厂,开滦煤矿……都在迫切需要人。

学农的,回去建设中国的新农村罢!回去改良品种,制造农具,开办农场罢,东北,华北,华东,都已经在试办农场。回去改良农产品保存和运输的方法罢!让我们去享受祖国土壤的芳香,那里是我们的土地。

学医的,回去办医院,设诊所,训练卫生干部罢!回去改进人民的卫生环境,推广医药常识罢!你看,我们中国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中才有七千多个正式医生,父老兄弟都在渴望着我们即刻回去。

学社会新闻的回去吧!新中国需要改造社会环境的干部,由小说到大,农村调查,合作社,工人福利,工业管理,银行,海关,税务,财政,文化教育,内政外交,哪里没有我们工作的机会?

学自然科学的回去吧!回去训练理工人才,推动中国的生产工作。回去普及科学教育,为中国的科学打基础。回去开创科学研究的环境,祖国需要我们!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趁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朱光亚 沈瑶华 贺祥麟 侯祥麟 汤秀芳 陆孝宽 姚明玉 曹锡华 吴增萍 胡为柏 夏的一 彰淅 顾学稼 罗应荣 潘正方 何泽民 王珏 顾汉英 李朝增 陈明逊 陈一鸣 陈秀霞 周德贞 余维玫 汪明瑀 侯麟 刘年芳 陈秀瑛 王曾壮 范少泉 李庆昌 谢震亚 孙绍谦 钱定华 邹思远 邱芮镇 萧嘉魁 丁儆 汪明淑 刘善建 朱淇昌 冯国栋 张鎏 余国琮 傅之达 王祖耆 何毓津 顾以健 刘树楷 童之鹏 林天惠 唐孝宣 (注2)

共同的理想,不同的命运

朱光亚等57位留美学者的公开信配合人民政府的热情号召与大力宣传,让许多留学生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回到了祖国,投入公开信所赞颂的新民主主义建设中去,在60年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智慧与心血。最杰出的代表正是公开信的领头人朱光亚院士,他最早充当了板门店谈判中方的翻译,后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这些留学生归国的共同理想。

57位签名者估计都回到中国,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的名字显得那么陌生?他们是从事绝密的技术工作,至今不能公开露面?还是在抛弃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向共产主义大跃进的政治运动中,他们被抛出了革命和建设队伍,走进了劳改农场、牢房或者地狱?生活中免不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有知道和认识他们的人应该站出来讲述他们一个甲子的漫长的故事。

金融危机正在改变着全球人才的流向,经济最先复苏的中国竟然正在出现富人和学生移民海外的热潮,同样动员海外人才回国也是一股强劲的回流。重温60多年前的“留美学生十二问”和朱光亚等57人的公开信是有意义的。它们已经成为中美关系和民间交流的重要历史性文献,值得认真研究,深刻反思。鉴往知今,以史为鉴,不再重蹈覆辙,是中国学人的使命。

注1:转引自姚蜀平所著《似水流年》,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348页。姚蜀平摘自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及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藏的《留美学生通讯》档案卷宗,1950年3月4日第3卷第7期,周年特大号首页。

注2:摘自《留美学生通讯》第3卷第8期,第一、二页读者来稿“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1950年3月18日出版。原件为油墨印刷,有5人姓名辨别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