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中美间的贸易前哨战

林原

据中国商务部网站2010年2月5日发布的新闻,商务部公布对美国白羽肉鸡产品反倾销调查初步裁决,认定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白羽肉鸡产品存在倾销。这种举措其实是对美国在贸易上进行反击——前段时间美国通过了对中国油井管加征10.36%至15.78%的反补贴关税、以及继续对中国输美的四氢糠醇征收136.86%的反倾销税等制裁措施。

不过中国政府的反击并不仅仅限于采取贸易制裁措施上,它还有其他一些隐蔽“招数”,比如“修理”一下美国在华企业,让某家公司遇到新麻烦或者让其以往就存在的麻烦又重新“发作”一番。 这次“遇到情况”的美国企业是生产雪碧等饮料的可口可乐公司。

据中国大陆报纸报道,有位高先生在2007年6月从超市中购买了一箱雪碧,后他自称在未开启的一瓶雪碧中发现有虫子。2008年,他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可口可乐公司赔偿2.05元雪碧款并赔偿2.05元罚金,并索赔精神损失抚慰金1万元。同年4月,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这位高先生曾提出上百万元的“调解意向”,在未达成一致后他申请撤诉。去年他重新起诉,要求对方赔偿其2.05元雪碧款并赔偿2.05元罚金,另索赔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此外,他还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书面致歉,并“查明生产环节漏洞”。今年2月3日,北京大兴法院一审认定涉案雪碧确为可口可乐公司所生产,该公司应赔偿高先生货款损失2.05 元,至于原告其他诉求则不予支持。

尽管可口可乐公司在经济上暂未遭受直接损失,但是它在商业信誉上还是会受到一定影响的,一些中国大陆媒体关于此案判决的新闻标题是《可口可乐被认定生产“带虫雪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国大陆网络上已经出现了抵制饮用可口可乐、雪碧甚至抵制美国货的声音,而这些声音的出现应该与所谓“网络评论员”以及一些“愤青”有关,这样可口可乐公司就面临更大的压力了。

中国法院在中美贸易战似将揭幕的敏感时期通过这一判决是引人注意的,这其实是中国官方在警告某些美国大跨国公司,让它们在中国更“听话”些(以后或还可能让其配合中国政府对美国政府施加压力);另外这也是做出一种姿态给美国政府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美国在华公司有可能成为以后或将出现的中美贸易战中的“人质公司”。它们中的某个或某些公司不能排除被中国有关方面发现或抓住某些“问题”的可能性。

究竟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可口可乐公司自己或许也难以彻底弄清楚。其实,有关方面如果真想给这种食品、饮料类公司(还有化妆品类公司等)找“麻烦”并不算难事,因为这些公司无论在生产、销售还是消费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

可口可乐公司现在遇到的麻烦让我们想起了2006年中国大陆轰动一时的日本SK-Ⅱ化妆品事件。当年9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宣布来自日本的SK-Ⅱ品牌多项化妆品中被查出含有禁用成分,包括钕与铬。当时国家质检总局还曾就此事致函日本政府主管部门及驻华使馆,要求日方有关部门加强对输华化妆品的管理,保证输华化妆品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要求。很快中国国内部分商场停售SK-Ⅱ“问题产品”,进而该产品遭遇北京、广州等城市消费者的退货潮,部分地区SK-Ⅱ专柜甚至发生了一些治安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宝洁公司中国网站也曾被黑客攻破,黑客还公然提出“该公司对国人极不负责,建议反省”。

宝洁公司就该事件起初采取了对中国官方来说带有对抗意味的立场,那就是一方面坚称其产品是合格、安全的,另一方面宁可暂时退出中国市场。后来中国官方出于一些原因决定表现出缓和姿态,由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出面在10月24日就SK-Ⅱ化妆品问题联合发表声明,其中有“正常使用含微量铬和钕的化妆品对消费者健康风险较低,截至目前,国内未证实有因为化妆品含有微量铬和钕而损害消费者健康的报告”。而后宝洁公司则表示SK-Ⅱ将继续在中国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对SK-Ⅱ产品“公开表态”前一年多就有江西某女性消费者状告宝洁公司SK-Ⅱ含“腐蚀性成分”。这场诉讼风波发生于2005年3月,后来当地工商局也介入了此事。这样看来,对可口可乐公司来说,它现在遇到的这场诉讼不但尚未最后完结,而且不排除会有其他后续事件发生,除非当事公司能成功地做好中国大陆有关官员的“公关工作”,或者该公司提前得到美国官方的有效帮助,或者它也开始着手撤出或部分撤出中国市场。

2006年的宝洁SK-Ⅱ风波其实是与当时中日间的对抗状态有关系的,宝洁公司及其SK-Ⅱ产品不过一时间成为了中日间紧张关系的“牺牲品“。而现在及以后一段时间美国在华公司及其产品也不能完全排除会面临类似风险的可能性。此次可口可乐公司在这一“敏感期”遇到了“特殊情况”,而这种“特殊情况”可以视为中美贸易前哨战的组成部分。一旦中美间贸易战进一步升级,估计还有更多“好戏”可看。

对美国政府来说,该国在华企业及其产品也可能在未来的中美贸易纠纷中受到牵连,这或许是它尚未充分估计到的。美国政府没有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中国政府可能拥有的各种反击手段,因此如果贸易战进一步升级它还会遇到其他一些困扰与麻烦。就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在华企业而言,之前它们恐怕低估了在中国投资的风险——实际上在中国投资的政治风险比商业风险更难以预测,尤其是对长期投资而言。

最后要说的是,现在美国政府其实面临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选择:或者不与中国官方进行任何公开的贸易战,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与产品倾销等相伴随的“无形的贸易战”还是存在的,而这会影响到美国一些产业的利益;或者与中国官方逐步展开规模越来越大的贸易战——尽管这种贸易战起初确实对双方都有影响,但是最后得利的很可能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