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今年“两会”无新闻

杨光

“两会”徒有其名,越来越没有意思,越来越不值得关注了。可尽管如此,仍然有数以千计的国内外媒体扎堆“两会”,希望从这一新闻贫矿中淘到一点点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中国也没有比“两会”更集中的政治资讯渠道了:真正有新闻的会议基本上不向记者开放,向记者开放的会议基本上没有新闻。

今年“两会”无新闻。昆明砍杀、东莞扫黄、新疆袭警、藏人自焚,关于这些个热点事件,人们没有得到更多更可靠的信息;关于深改组、国安委等新设立的威权机构的组成与运作详情,人们自然也是一无所获,有关方面大概认为这些机构只关乎“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关于“大老虎”周永康案情与下落的各种传闻,人们只得到了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先生以一句网络流行语作答:“你懂的”。吕新华凭此三字一夕爆红,成了本次“两会”上最出彩的人物。但黑幕沉沉,结局未定,这种事情神鬼难测,谁懂呢?

“两会”向中外记者开放始于1993年。在那之前,人大、政协和中共中央全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议一样,全都是开黑会、不见光的。当时,西方国家因“六四”事件仍在对中国实施严厉制裁,“两会”之所以新闻开放,大概是为了向西方世界秀信心、秀勇气、秀“人民民主”,借以表明中国不是一个独裁国家。虽是权宜之举,也算得上是一项冒了一定政治风险的新闻改革措施。改革的结果并不坏,当局虽然也有过“两会”期间当众丢脸面、出洋相的时候,但总的来说,新闻开放的利大于弊,政治收益远远多于政治风险。而且,当局很快就掌握了在局部开放的新闻环境中操控和应对媒体的政治手腕和技术性手段,随之形成了半开放条件下的“两会”新闻传统:说真不全真,说假不全假;说是“黑箱”吧,已露出了一丝亮光,但离真正的开放、透明还差得很远很远。这就是“两会”新闻开放的现状。对中宣部来讲,要让包括港台和外国的媒体主动配合,只见该见的人,只问可以问的问题,貌似开放,实则封闭,做成这样的效果,已经很辛苦很不容易了。

一般来说,“两会”有一些固定的新闻看点。人大开幕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闭幕日的总理记者会是当局刻意打造的新闻热点,即便了无新意,也会被国内外媒体细致解读、广泛报道。这当然是很便宜、很有效的政府广告。也有一些随机的新闻热点:若干热点事件的当事人——比如金融危机时期的央行行长、非典时期的卫生部长、高铁事故时的铁道部长、7·5事件时的新疆书记、“唱红打黑”时的重庆书记,这些人都曾经是“两会”期间受到中外媒体追访的焦点人物。他们在“两会”期间与媒体互动的水平与能力,对他们此后的仕途升降以至命运吉凶均发生过显著的影响。不幸的是,“两会”大热的那些个省部级官员多数都曾引火烧身,下场不太好,由此在省部级官员中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见光恐惧症。“两会”期间装聋作哑的,躲镜头骂记者的,抢录音笔的,省级大员所在多有;像薄熙来那样当众说谎却侃侃而谈的,境界非凡,俨然是高手了。

朱镕基、温家宝这两任总理称得上是“两会”新闻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朱、温二人的个性与魅力,其所思所虑,其爱读的书、会背诵的名人名言,都曾广为国人、世人所知。朱的精明干练、坚决果断,温的朴实开明、儒雅敦厚,塑造出此种不无夸大的个人正面形象,皆有赖于“两会”新闻开放。党内排名第三的朱镕基、温家宝均曾令排在他们前头的二号人物李鹏、吴邦国面目无光、黯然失色,也曾抢去了原本属于一号人物江泽民、胡锦涛的不少政治风头;若无“两会”新闻开放的小背景,仅凭平时的“作秀”,是很难做得到的。除了总理,当局、媒体、人民都是新闻开放的受益者:当局变相作了广告,媒体增加了新闻渠道,人民扩大了知情权范围。事实证明,新闻自由——哪怕只是多重限制之下的局部新闻自由——具有双赢性、普惠性,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新闻环境虽然会让专制当局如芒刺在背,很不适应,却能够有效增加政府承诺的公信力和政府政策的认受度,因为开放的新闻报道——即使是半心半意的新闻开放——总是要比独家垄断的“新闻联播”或“新华社通稿”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更大的影响力。

然而,“两会”新闻开放走到今天,已经到了难以为继、不进则退的地步。这是由“两会”本身的封闭性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新闻开放的更高预期这二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归根到底,“两会”刻板、贫乏,既没有独立的权威,也没有实质性的议题,在互联网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它已经成为一个没有能力继续产生新闻的地方。光靠总理自我表白、自我推销,已经不能出新闻了。

今年“两会”的李克强记者会表现平平,他甚至没有一次答问得到过现场自发的掌声(当年朱镕基的记者会几乎是掌声不断、笑声不断的)。李克强刻意回避了人们急欲了解的周永康事件、昆明暴恐案情等热点与敏感问题,让等待多日的媒体人大为失望,据说是有关部门提前向参会记者下达了禁止提问清单。对于反腐、外交、港台等问题,李克强的表述完全是泛泛而谈,无甚新意。即便在他最熟悉的经济与财经领域,也没有任何值得公众重视的“重要论述”。李克强不像朱镕基那样顾盼自雄、咄咄逼人,也不像温家宝那样声情并茂、自怨自艾,他似乎不会“作秀”,所以很难让人们记住他说过些什么,更谈不上留下深刻印象。

那么,“两会”还有什么新闻可追呢?国内媒体在“两会”娱乐化、八卦化的方向上已经走了很远,事实上,国内媒体对“两会”政治议题的关注远远不如对明星委员、“太子党”成员、“雷人雷语”的关注。宋祖英、赵本山、成龙、张国立、姚明、刘翔、毛新宇、朱和平、刘源、陈元等人在媒体人眼中俨然成为中国式“人民民主”与“政治协商”的形象代言人,这已经预示“两会”新闻走到了尽头。毛新宇委员以“我爷爷”的豪迈语气大发感慨:“今年‘两会’记者对我围追堵截,空前热烈”。而一向时尚新潮、神采飞扬的李小琳委员今年似乎“空前低调”、怏怏不乐,这不禁令人产生了李记电力王国或将步周记石油王国之后尘的不祥预感。

“雷人雷语”层出不穷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映衬出“两会”新闻的枯竭化。几千人齐聚聚光灯下,有一些“雷人雷语”也算正常,人们应该足够宽容,毕竟,以代表、委员的“言官”身份,他们的言论自由应该受到最充分的保障。如果说得离谱,“雷”翻了大众,不理他也就罢了,茶杯里的风暴,如此而已。关键在于,“两会”的舆论焦点不随政治热点而动而随“雷人雷语”而动,这就不太正常了。“雷人雷语”现象背后的原因,仍然是“两会”的政治贫乏与新闻贫乏。“两会”必须开,写在宪法上,花了那么多的钱,摆了那么大的排场,既然没有真正的政治新闻可言,权衡下来,不如有一点“雷人雷语”,也算对辛勤采访的中外媒体有个交待。

今年“两会”的会期有所缩短。会议期间习近平面无表情,看起来很不耐烦。王岐山在小组会上公开斥责照着讲稿念、不肯说短话的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你这不是搞形式主义吗?”事情很明显,这种装模作样、言不由衷的“两会”会风,未必合习近平、王岐山们的胃口。有这个功夫听废话,还不如听点“雷人雷语”更受用。

作为“橡皮图章”、“政治花瓶”,人大、政协本是专门用来装门面、走过场的——这就是所谓“社会主义民主”或曰“人民民主”原装正版的“顶层设计”。但这套“设计”恐怕不能长久下去了。那么怎么办呢?有两种变化的可能性:一是将“两会”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反正是装门面、走过场、开假会,那就干脆开短一些、走快一些;二是大刀阔斧改革“两会”,把以前在党的会议上秘密讨论的那些政治议题拿到“两会”上来,作公开辩论,把“两会”开好、开实、开得名副其实。后者才是正确的方向。习近平、王岐山们若有心进行政治改革而又一时不知从何下手,那就不妨从“两会”改起,从代表、委员的选举方式改起,从“两会”的开会方式改起,因为这是媒体聚光灯下最容易聚人气、最容易见成效的改革,也是最容易与宪政民主主义接轨的改革。

                                           2014-3-24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28期    2014年4月4日—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