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泣血的“草根声音”(八)
——北大荒垦区上访问题调查
(接第118期)
3
在我和太太雪扬共同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女子大学风云录》中,记录了抗日战争中发生在北大荒的一些真实故事。我以为,在进入调查报告的正题之前,重温一下战争年代这里党和人民的血肉深情是十分必要的。
黎侠,原名黄晓英,其丈夫李范五“文革”前曾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长。我采访她时,白发苍苍的老人已经坐在轮椅上了。黎侠出生于北大荒原野上一个乡村中医家庭,少女时代因受父亲和中共地下党员李范五等人的影响,成为东北抗联中最小的战士。1936年严冬,日本鬼子的“大清剿”把她所在的抗联小分队逼进牡丹江地区一个偏远而贫穷的小山村。十几名战士和几个伤员悄悄住进一个“堡垒户”李大娘家,大娘的丈夫牺牲在战场上,只身带着11岁的闺女小玉花生活。家里一贫如洗,一点点存粮早就吃光了。战士们连饿了好几天,一个个东倒西歪,走路的力气都没了,小黎侠也病倒了。那是一个大雪天的早晨,大娘说,你们饿着肚子怎么打鬼子啊,俺出门借点粮食去。
天傍黑时,霜雪满头的李大娘背着沉甸甸的半麻袋玉米面回来了,蒸出两大锅黄澄澄香喷喷的窝头,战士们吃得狼吞虎咽,兴高采烈。不大工夫,一个小战士忽然跑进来报告说,不知为什么,大娘正躲在院子里抹眼泪。战士们这才觉出事情有点不对。队长四下瞅瞅,压低声音吼道,大娘的闺女呢?小玉花怎么没见?战士们一窝蜂涌出房门到处找,没有!队长急火火地问大娘玉花哪去了?大娘终于忍不住,掩面痛哭说,俺把玉花卖了,换了半麻袋苞米面。
战士们呆住了。扑通扑通扑通,泪流满面的队长和全体战士,还有病重的小黎侠,齐刷刷跪倒在当院,在漫天大雪中向大娘砰砰嗑头不止……
不久,黎侠随同抗联队伍,带着一些逃难百姓转移到林海雪原中。其中有个女村民叫丁志清,丈夫参加抗联后在战斗中牺牲了,为了复仇,她毅然抛下刚刚7岁、4岁和1岁的三个女儿,跟着黎侠一起到了抗联。这三个孩子后来靠乞讨为生,从黑龙江流浪到内蒙,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建国后通过组织才被找到。
黎侠记得,在山里的一个宿营地,一位朝鲜族女战士的孩子病得很重,队长要派人下山给她的孩子找药,她拒绝了,扯住队长的袖子不放,说鬼子正在清剿,下山的同志太危险。入夜,这位女战士要战友和老百姓都放心睡觉,说她抱着病孩子反正睡不着,就守着火堆替大家放哨吧。第二天早晨,一声悲怆的惊呼把战友和逃难的老百姓都喊醒了,大家跳起来一看,只见这位朝鲜族女战士紧紧抱着孩子坐在树下,母子都冻死了。女战士脸色晶莹,嘴角微绽,浑身结满霜雪,仿佛一尊冰雕……
北大荒的土地,珍藏着无数这样感天撼地的故事,承载着党和人民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时,每位共产党员都应当牢牢记住,没有人民的巨大牺牲和全力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共产党!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执政基础。国庆之日,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庄严鞠躬的行动,就是向全党昭示,作为执政党的全体党员,绝不能忘记为建立新中国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亿万人民群众。
“执政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立党宗旨和钢铁意志。我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走向北大荒的。
第四章 “狸猫换太子”目的何在?
——“合作造林”的说法根据何在?
讲述人:
于德清,60岁,北安分局龙镇农场一区13队农工,造林户
刘玉云,女,59岁,龙镇农场场直农工,造林户
王义峰,38岁,龙镇农场造林户
(三人还代表当地另外3户农工刘兴华、王红彦、傅继生、张云峰。)
于德清,头发已经谢顶了,颏下留着短短的花白胡子,模样瘦弱苍老,无力地坐在我对面的沙发里,看得出满脸的沧桑和一身的疲惫,那艰辛而愁苦的样子透着一种无望甚至绝望的情绪。谈话中,于德清对国家相关政策条文“几款几条”、何年何月制定,张口就来倒背如流。显然,这是他在长达7年的斗争中学来的。这是他唯一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精神支撑和“批判武器”。
刘玉云,个子小小的,肤色黝黑,同样瘦弱,话不多,不过看样子要比于德清来得刚强一些。
王义峰,性格内向,话语不多,一双粗糙的大手总是紧紧握在一起,好像神经一直紧紧绷着无法放松。
1
犹如一场大风暴从天而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荒——这片广袤而丰饶的黑土地被深深震动了。那些日子,中国农村地区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大潮,迅速波及到黑龙江农垦系统。农垦人意识到,许多年来一直在亏损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农场不改,只能是死路一条!黑龙江农垦总局决定全面改制,改制的基本方法就是发动广大农工,实行“两自理”(即生活费、生产费自理),农场实行“四到户”(土地、机械、核算、盈亏承包到户),鼓励广大农工以“家庭农场”为单位,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各级管理干部则继续保留工资制。
众所周知,在陈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北大荒垦区从“生产建设兵团”那个年代开始就长期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群众生活极为艰难。80年代中期,广大农场职工等于一夜之间“下海”了。计划经济时代,农工的工资只能维持生存,根本没有什么积蓄。成千上万个的家庭农场,最初是广大农工靠借钱、“抬钱”(民间高利贷)支撑起来的。农工一家人只能靠在职职工分得的15亩“生活田”支撑生活。如果一个家庭,上有双亲的老人,下有上学的孩子,仅靠一位在职职工的15亩生活田来养家糊口,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出,那是一段怎样艰难困苦的日子!正是这场“背水一战、壮士断腕”般的改革,促进了垦区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和发展。
于德清,是龙镇农场场部工业连的职工,改制后,队里没有土地,又停发了工资,他等于完全失业并失去了所有生活来源。好在他脑瓜灵,看到“家庭农场”纷纷搞了起来,农工对农机具的需求与日俱增,他便东凑西借弄了点本钱,瞅准机会做起农机具生意,十多年时间里赚了几十万元。
刘玉云的家也在场部,改制时一家4口全部下岗,不仅无地无收入,下岗的妹妹还要交“档案保管费”。在那些艰难的时日,刘玉云一家人凑钱买了一辆二手小货车,靠拉脚维持生计。
1995年,考虑到国家发展和粮食形势,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号召广大农民开荒种地,“再造第二个黑龙江”,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腰缠万贯的于德清决心干一番大事业,他倾囊而出,再加上部分借款,投入80多万元开荒664亩。刘玉云家靠借钱、“抬钱”(月息从3分钱到1角钱的民间高利贷),也开荒595亩。
两个家庭农场就这样靠自我奋斗、自家投资办起来了。
当时,龙镇农场动员职工开荒时,曾许诺“开出的荒地永远归你们使用”。签署承包合同时,却变成“一包10年”,每亩地上缴20元“植被费”。后来“植被费”又变成“承包费”,年年涨,一直涨到每亩地50多元。但是,事情并没有完结。
回忆起开荒的艰难岁月,于德清老人几次哽咽难言。
(未完待续)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19期 2013年11月29日—12月12日)
http://biweeklyarchive.hrichina.org/article/12759
关于我们
本刊将秉持理性、平实的方针,报道中国的人权状况和民众的维权活动,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同时普及宣扬人权理念,系统介绍国际人权法律知识和维权案例,推动法制建设,扩大公民社会的空间,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服务。
过往各期
六四专题
搜索
热门转载

-
时事大家谈:赞“一士之谔”,中纪委反击中宣部?
-
小品:讨伐任大炮
-
魏京生: 任志強很勇 如同自己當年
-
任志强: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式分析
-
微自由: 任志强微博被封
-
《大炮有约》01 尼玛开撸,戴上头套谁敢惹咱俩
-
《大炮有约》任志强:不怕向任何人开炮
-
【中国情报】肃清微博大V | 中国走向法西斯二次文革? 20160301
-
批习「媒体姓党」遭清算 任志强微博被封 学者:已到二次文革边缘
-
党媒批任志强暴露党群对立

-
国土国家在茅于轼手里吗?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