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泣血的“草根声音”(三)
——北大荒垦区上访问题调查

蒋巍

(接113期)

北大荒,中国之冠上一颗闪闪发光的绿宝石。

北大荒,是新中国开发建设史中最为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之一。北大荒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开发建设了“中华大粮仓”的三代北大荒人有恩于国家。

1947年,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一批荣复军人来到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农场。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之后,由大批支边青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城市知青组成的百万大军相继投身垦区开发建设。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团结奋斗,黑龙江垦区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60多年来,垦区已累计生产粮食4504亿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334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30亿斤,提供商品粮300亿斤,可保证京津沪三大直辖市、解放军三军、港澳地区和青藏甘宁四省区居民一年的口粮供应。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在关键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一度出现粮食短缺,垦区迅速向北京调运1.5万吨大米,及时缓解了粮食紧张局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垦区仅用三天时间就紧急加工2460吨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有效发挥了作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作用。

不过,一个让我困惑的问题是:今日的北大荒欣欣向荣,繁荣昌盛,一片丰收景象,但是为什么多年来有那么多奔波不停、持续不断、难以阻隔的上访人流?其中不少农工宁可举债“抬钱”(即民间高利贷)当路费,甚至不惜被农垦公安部门多次拘留、劳教,也坚持进省入京反复上访,一定要“讨个说法”。垦区的管理部门和公安系统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阻止这些上访人员。访谈中我感觉,这些农工抗争到底、上访到底、哪怕以死相拼的心都有了!

北安分局龙镇农场的于德清含泪对我说:“实在讨不出说法,我最后就跳天安门城楼!”

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农工薄义上访17年,现在一贫如洗,他上访的一切费用都是农友们义捐的。他对我说:“我和老婆离婚就是不想连累她,我宁可死了也要讨出个说法!”

2011年1月上旬,黑龙江省调查组在建三江分局青龙山、前锋、浓江等几个农场场部调研时,据农工张桂荣、张丽英、刘景奎等人向我反映,听说省调查组即将到达场部,不少连队的农工们涌上去,希望向调查组反映意见,但都被事先安排到各个路口的身穿便衣的农场公安人员阻截住了,理由是调查组“点名找人”。

张丽英问那些民警:“你们怎么不穿警服?”

民警回答:“是领导下的令。”

如此众多的农工情绪如此激烈,这究竟是为什么?北大荒到底发生了什么?

确实需要深入探究。

三、“两自理”带来的“三大变局”

为方便读者阅读和思考,现将黑龙江农垦总局网站上张贴的有关垦区“简介”摘要如下:

黑龙江垦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位于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属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辖区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00万亩,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下辖9个分局、113个农牧场,分布在全省12个市、74个县(市、区)。总人口166.8万人,其中从业人员91.7万人。

接下来,“简介”谈到了垦区近些年来大力推进的新的改革方式和发展目标,包括“合并家庭农场”,这是值得读者高度注意的:

在很多农村因为实行联产承包而把土地分割到户以后,黑龙江农垦正在合并分散的过多的家庭农场,使大片的土地连接成片。他们采取以“统一经营为主导、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调动农工的积极性,既分散了风险,又充分发挥了机械化、大规模、技术密集的优势,使黑龙江农垦在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优势,显示出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通读上述“简介”,我必须强调指出,不知出于“疏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份“简介”忽略了垦区改革开放史上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决定着垦区现在和未来的一个改革阶段。不了解那段历史,我们就不知道今日北大荒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知道如今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北大仓是谁、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不知道黑龙江垦区的体制和经营机制究竟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

那是北大荒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节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浪潮席卷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年来一直在严重亏损困境中苦苦挣扎的黑龙江省国有农场,也艰难而决绝地踏上改革之路。

他们改革的主要方式是:

一、在职农工停发工资,自谋出路,干部则保留工资;

二、垦区党委号召广大农工“勇挑重担,投身改革”,积极创办家庭农场。于是,垦区所属113个国有农场,以土地、机械由广大农工承包经营的方式,分解为上万个家庭农场;

三、家庭农场实行“两自理”:即“生活费自理,生产费自理”,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坦言之,上述改革的实质是:困难重重的国有农场把计划经济时代多年积累的经济困境、负担和危机,以承包方式“分解”到广大农工的肩上了。一夜之间,一直靠微薄工资养家糊口的农场职工,成了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必须自谋出路的“个体劳动者”。以黑龙江农垦总局为核心的垦区各级管理机构,对职工的生活,对家庭农场的生产,基本放开不管了。这就是“生活费自理、生产费自理”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本含义。

(未完待续)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14期   2013年9月20日—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