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不自信的铁腕,剪裁下的透明
——评薄熙来案庭审

不锈晓刚

以“微博直播”为剧场的审薄大戏,锣鼓一响就引来哄堂赞叹。不光是官府皂役的吆喝,就是观众的喧哗声中,也浓郁着一片叫好声,有道是空前透明的表演,似乎预示着走往开明的景色,云云。然而在笔者看来,虽说其中的剧情迭起不太可能是剧本中的刻意安排,但整场大戏仍不外是通过精算剪裁下的透明。

前两年听过有论者道,中共统治手法走向“精致化”。大致就是说,与毛、邓时代大轰大嗡的草莽做派相比,后邓乃至后江时代的技术官僚,借用一些“与国际接轨”的包装,更精细地刷饰既有的套路。

其实,现实的大戏由王逃事件揭开帷幕之后,全球关注。众目睽睽之下,当局者在棘手百拙之中,自然要做些精算的设计,既想让国际感观看得过去,又想将事态可能的演变局限在可控范围。只是,既有套路与国际轨道未免太格格不入,“微博直播”的“透明”,首先就是个婊子立牌坊的丑剧。至于情节中的闹剧、笑剧、侦探剧、武打剧、悲情剧、春宫剧……反倒是在其次。

所谓“微博直播”,本身就是误导的说法,因为它所传递的,是经过剪裁的文字,属于有滞后时差的二手信息,既不是即时,更不是实况,再加上禁止了外媒记者或其他未经特许的人员到场,屏蔽了现场视像与声响的即时流出,将核查信息真实、准确与完整性的因素消灭在了萌芽之前,这种所谓的“直播”,在“公开”、“透明”包装下的全部实质,就是两个字:“可控”。

这种可控下的“透明”,就恰似在鸟笼里的“自由”一样,不论实际剧情的发展可能会多么出人意料地转折起宕,播出的信息,都能够控制在当局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因此就其本质而言,这类“直播”的内容,已不具有真实性、可信性。事后一些据说是由庭审现场目击者透露到网上的消息也了证实这一点,所谓“直播”的庭审实录,其实略去甚至歪曲了不少庭审现场的真实对白。

更有甚者,守在网上追踪“直播”的细心网友发现,一些已经“直播”出来的庭审对话,居然也会覆水重收,被发布者删掉,再用隐去了“上级六项指示”之类“敏感”信息之后的新版本取代。这个事件,与其看作是控制上的一个失误,倒不如理解为控制系统在发挥功能的体现。因为,这个插曲显然是在多重把关的控制系统中触发了某个高层环节机制的结果。如果说,看起来像是个失误,那还是因为,“与国际接轨”的新包装,免不了会有让老套路不合身的地方。

当然,很多人会说,毕竟这场审薄大戏有很多令人出乎意料的地方,比如允许公布薄熙来翻供,似乎的确有透明的诚意。但是,在笔者看来,即使有些剧情超出了预定的戏码,也仍然是在当局精算的可控范围之内。

首先,该庭审采用“微博直播”而不是电视直播,并且拒绝外媒记者和非官方遴选的人入场旁听,这就足以说明,当局完全计算到了薄熙来翻供的可能,因为采用可控性强的微博文字形式,保证了观众只能看到当局所允许看的,不能看到当局不允许看的。

其次,薄熙来已被关押了近一年半,当局有足够的时间迫使薄熙来答应认罪交易。庭审中,辩控双方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当局看来,只要有了你曾被迫认罪,就是铁板钉钉了,不在乎薄会不会当庭翻供。这是从毛泽东时代就传下来的既有套路,包括当年整肃彭德怀在内。

第三,当局甚至算计精细到在庭审中特意安排两个比薄还要高出一头的警员押他出场。可想而知,当局对庭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早已有过详细的预估和安排。什么样的案情允许涉及,什么样的内容不允

许;薄熙来翻供可能翻到什么程度,在庭上出现这些情况时如何处理等等,都有了种种预案。

第四,薄熙来自己也很清楚,这场大戏的“透明”度,是当局在可控范围之内给出的,他知道界限在哪里。因此,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默契:薄熙来否认经济控罪,以维护其形象,但绝不对当局做任何直接的挑战或诘难;而当局也报之以用鸡毛打老虎,避重就轻,比如海伍德索要1400万美元佣金案,就被隐蔽了,双方都在最大程度上做有限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

第五,虽然很多观众,以及薄熙来本人,都指出了中纪委双规与逼供的非法性,但这对当局没什么作用。因为在中共的套路中,这是理所当然的做法,并且国人法律观念淡薄,有大批愚民对之拥护;这就像薄熙来对自己的“唱红打黑”得意洋洋,并未认为有何不妥。

第六,虽然很多人认为薄熙来的翻供令当局难堪,但在当局的推演是,薄熙来已为阶下囚,不足以再成为当下毛左领袖,而习近平则可以取代薄的空位,凝聚毛左。

总之,当局之所以要将薄案摆出一个“空前透明”的姿态,就是因为精算过各方面的得失。在当今信息化的世界,捂得太严,恐怕倒得少失多;有所“透明”,却不失掌控,倒显得“开明”、“进步”,更有利于政权稳定。可以预计,给薄熙来的定罪,还会在既定方针之内。

况且,不论这“透明”、“进步”的姿态怎么摆,都不会影响当局继续加强对媒体和网络的控制,不会影响当局继续抓捕和关押要求官员公布财产的民众,不会影响当局继续对维权民众和异议人士的黑打……

一句话,这场审薄大戏的做派,其实恰恰突显了习李体制的矛盾特征:不自信的铁腕、左倾寡头集权、刻意剪裁的开明。

                           2013年8月26日—9月5日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13期   2013年9月6日—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