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读者
为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中国人权双周刊》从第181期起并入中国人权主网页。网址是:http://www.hrichina.org/chs。我们将继续遵照本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如既往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人权双周刊编辑部
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学英语的体悟
(一)
为什么要学英语?怎样学?怎样才算学好?英语真的只是工具吗?
这样的问题,从学英语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问自己。似乎明白,又不明白,说不清,也道不明。
在不清不白的约定俗成中,艰难跋涉。虽非五里一徘徊,却东南飞了近半个世纪。今拂去昨尘,还个清白。
有句话,在孩童时代,英语还没学,就背诵如流,如流却没从善:马克思说,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不仅误导,更是谬误:毛泽东不会外国语,可一生压根儿就不缺斗争的武器,尤其是与人斗的阴谋诡计,比凶器还狠,比武器还恶。
笔者教了一辈子英语。外语不仅没成为武器,也根本不需要凶器。为什么炫耀武器?是懦夫的表现。斗争哲学,并非哲学,是心理有病,却讳疾忌医。是恐怖分子,是魔鬼。
(二)
外语,这里特指英语。
它是一门学问,一门很难有突破,永远没止境的大学问。它不仅在于学,更在于问。它要求我们欣然地接受,更新旧的传统,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它是一个视角,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相对的自由,任你飞翔,让你留连忘返。它并不是非我独我,而是忘我。忘我地为自己和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它是一种爱,一种大爱。这种爱,超越自我,超越性别,让你心中充满阳光,脚步里跳跃着欢快的音符。它格调高雅,举止非凡,不经意间,引你向前向上,教你与世无争,与人无争。
它是一种深遂。这种深,不是水深,不是流去慢,也不是让你贵而语话迟。它易懂而深刻,简洁才波而不惊。它的深,在潜,在力,在含而不露。
它朴素无华,没半点土豪的俗气。它不是一次性的跳跃,而是惯看春风秋月。它与背景融为一体,柔和协调,没有红杏出墙那样的“闹”春意。
它强调个性的光辉。这种光辉,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个团队中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这种发挥,不是张扬个人,而是扬张团队。
这些是深水区,是我们迄今尚未发现的“神似”而非“形似”。而我们大家正面对的,却是早已扭曲的中国误区,由许许多多的“特区”组成。
(三)
人,真的不可思议。为了眼前的小事,常常忘了要做的大事。
比如,为了柴米油盐,忘了生活的目的。虽然活着就是胜利,可仅仅存活,没有意义,尤其是当活已不再是问题。
同样,英语学习,把交流的功能,当成老生常谈,英语便没了思考的天地。
比如,为了学习,必须首先掌握发音,背诵单词,了解语法。而紧张的操练,会忘了观念的转变,少了些许的观察。毕竟,必须并不等于唯一,写法的不同,昭示了概念的差异。
诚然,不掌握好英语基础,没有一新的世界。问题是,学无止境,提高永远在路上。太忙了反倒停不下了。而凝视远方的瞬间,也用来背单词,没了思索的空间。
长久以来,中国培养的英语人才,无论如何出众,大多只注重了交流的层面,强调表达的功能,比如,语音语调。一张嘴,有“外腔”,会填空,会考试,能翻译,便万事大吉。
教师教条,学生刻板,到头来,语言的工匠因素不少,观念的转变因素不多,更谈不上有自由的思想。可没了思想,又如何避免沦为工具呢?外语院系,只生产初具规模的匠人,不注重人文的培养,观念的转变,岂不可笑?
(四)
在中国学英语,黑白几乎正好颠倒。颠倒的竟也恰成比例。官方的宣传,全是正面的,不喜欢也必须死记硬背。这样一来,厌恶成自然,张嘴就来,不恶也难。
英语,本是民主的基石,自由的乐园,却被各种技巧,弄的眼花缭乱,不辨东西。一叶障目,便不见泰山,更不用说百叶千叶在眼前不停地晃动。连方向都不明,又何谈明辨是非?
不仅如此,什么“斗争的武器”,“交流的工具”,“疯狂英语”,“民主小贩”,等等,不一而足。本来简洁的英语,却“从句套从句,一个接一个”,弄得很复杂。不是照本宣科的不伦不类,而是鲜花被杂草丑露欺围。恶的东西,反倒冠冕堂皇,张扬成 “为人民服务”。
把一门一生也学不到头的英语专业,贬为工具。其现实的效果是,会的为不会的服务。金刚钻修补陶瓷碗,羊群伺候狼群,人服务于猪。道理其实一点儿都不复杂:人掌握的仅是工具,猪才掌控着人。这,就是今天大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状况。
(五)
如果在生活上,只注意细节小节,便易于忽略大节。如果只注意了“吃”,乐在其中,却不知道为什么吃,吃什么?吃多少?应浅尝辄止的,是不是不宜过多消费?
其实,“贪吃怕死”是个错误的概念。“贪吃不怕死”才符合实际。人,更多的是吃死的。两眼只盯着食物,很难注意眼前的路,快乐便成了无本之木。少了健康,何来快乐?没了健康,一切不在笑谈中。
“生活节俭就是生命节俭,生活简单,生命不简单”(引自作者《观察》)。
当然,英语不是万能,思想也不会水到渠成。要悟,要留意,要留有余地,才有思想活动的空间,才会改变观念,处处有风景。
倘若只追求语音语调,到头来,充其量是个外国人,一个普通的“外人”,仅此而已。如是,不仅英语成了工具,人也成了问题。所愿?还是违愿?情切还是悲切?如果一生学习英语,观念不改变,只想“外表”成为外国人,植一次皮,岂不来的容易?
反观国内一些所谓的英语人才,不少逻辑混乱,是非不分,“拿”着英腔,晃动无知,以庸俗取悦尚需启蒙的民众。说是工具的代名词(英语叫pronoun),三分的“形似”。说是工具论的牺牲品,“神似”七分。
当英语被降低到工具的境地,便不仅仅是观念转变的失败,也是国人原发性认知的缺失。这种缺失,我暂且称之为学英语的误区。
(作者惠寄)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73期 2015年12月25日—2016年1月7日)
关于我们
本刊将秉持理性、平实的方针,报道中国的人权状况和民众的维权活动,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同时普及宣扬人权理念,系统介绍国际人权法律知识和维权案例,推动法制建设,扩大公民社会的空间,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服务。
过往各期
六四专题
搜索
热门转载

-
时事大家谈:赞“一士之谔”,中纪委反击中宣部?
-
小品:讨伐任大炮
-
魏京生: 任志強很勇 如同自己當年
-
任志强: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式分析
-
微自由: 任志强微博被封
-
《大炮有约》01 尼玛开撸,戴上头套谁敢惹咱俩
-
《大炮有约》任志强:不怕向任何人开炮
-
【中国情报】肃清微博大V | 中国走向法西斯二次文革? 20160301
-
批习「媒体姓党」遭清算 任志强微博被封 学者:已到二次文革边缘
-
党媒批任志强暴露党群对立

-
国土国家在茅于轼手里吗?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12国联合谴责中国镇压活动人士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
-
“国际妇女节”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发布《“709大抓捕”中的女性》汇编文集